据清乾隆《吴江县志》记载:唐宋时期,吴江的纺织品是朝廷贡品。元朝至元年间(1264~1294年),意大利旅行家马可·波罗到吴江游历,称赞吴江盛坛一带出产大量的丝和绸缎。明朝成化、弘治年间(1465~1505年),坛丘农村家庭普遍从事丝绸手工业。清朝咸丰十年(1860年),英国商人哈唎携银4万两驾汽船到盛泽(坛丘)等地收购土丝,为期3周。清光绪年间,坛丘地区农户拥有手工织机2000多台。当地农民重视丝织胜于农田耕作,部分农户雇用外地人耕作,妇女以织绸为主。
民国初期至日军入侵前夕,坛丘地区农户几乎家家有丝织机,坛丘俞家湾俞小宝家拥有手拉笼头织机8台。是时,一匹低档绸可换得三五斗米,足够维持温饱。沦陷时期,日军骚扰频繁,地方土匪抢劫,纺织业遭受严重影响,抗战胜利后有所恢复。
新中国成立后,坛丘地区丝织机有所增多。1952年,中国蚕丝公司在盛泽设立收购土丝机构后,采取以绸易丝办法,手工丝绸生产纳入国家计划。1954年4月,坛丘地区有织机4677台。农业合作化后,农户家庭丝织机作为生产资料并入合作社。1958年后,农村手工织机被“平调”改作农具,从此手工织机退出历史舞台。
70年代后,纺织企业逐年增多,先后创办公社丝织厂、缫丝厂、新谊丝织厂、印染厂、纺机厂及大队丝织厂等纺织企业,1979年末,坛丘有乡、村办纺织企业38家。80年代,乡村纺织行业发展速度加快,企业经济实力雄厚。据《吴江丝绸志》载:1985年,坛丘乡、村两级丝织行业居全县第二。拥有各类丝织机608台,捻丝机50台,整经机12台,络丝车11台,年生产坯布688.75万米,分别占全县乡镇企业织机总数和年产量的9.15%和7.91%。
1988年,坛丘地区受浙江家庭个体丝织业的影响,部分农户相继到浙江排绸机,导致集体企业人员流失。是年10月,乡决定试行带机入股承包试点,并派陈凤根到沈泥村搞试点,随后坝里等村相继跟上。1989年下半年,放开溪东片(大谢、小谢、星塔、沈泥、坝里)及新东、大熟、桥门8个村的承包经营模式。1991年,乡制订率先带机入股承包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试行方案,并于1992年3月28日,乡人民代表大会通过《关于入股承包丝织机管理工作的若干规定》的文件。1993年底,全乡除南塘村外,其余各村全部放开家庭丝织机。1994年,南塘村丝织厂完成改制工作。至1998年,镇村两级集体纺织企业全部转让或拍卖给农户,民营纺织企业兴起。1999年,规模较大的民营纺织企业有:吴江市华润织造有限公司、吴江新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、吴江市时代印染有限公司、吴江市海成纺织有限公司、吴江伟江纺织有限公司等31家。